开云全站安全:
“股神”沃伦·巴菲特坐拥巨额财富,但他的3个子女各忙各的,无一人“接班”。他的小儿子彼得是个音乐人,曾为电影《与狼共舞》配乐,他的书在中国热销,还掌管着自己的慈善基金……美国《财富》杂志日前报道了这位“股神之子”。
这是彼得·巴菲特经常听到的一句话。人们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因为,彼得没有把遗传自父亲的DNA用来搞投资。53岁的他虽然面貌酷似股神沃伦·巴菲特,但他不是华尔街大亨,而是一个音乐人,创作音乐,演奏音乐,是艾美奖得主。他曾为奥斯卡获奖电影《与狼共舞》创作了两分钟的配乐。之所以只有两分钟,是因为“当时没多少电影配乐的经验,所以只有一小段被导演采用”。
在美国,彼得是个名人,但知名度远远不如父亲。这不奇怪,又有多少人的知名度能超过巴菲特呢?
彼得写了一本书,名为《打造自己的人生:找到自我实现之路》,在美国销量一般。今年3月,此书的中文版《做你自己》出版,销量却达数十万册。
今年8月,彼得在北京长城脚下一个新兴户外音乐场地,举办了新世纪音乐演奏会。在此之前,他来过中国两次。虽然知道父亲在中国被称为“神”,但彼得没有料到自己能沾上光。中国人的热情出乎彼得的意料。“我可是没有想到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,”彼得笑着说,“就像总统竞选或者别的什么,到处都是记者。”
对于自己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,彼得很有自知之明,他说,如果自己姓史密斯或琼斯,可能根本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对他感兴趣。
1958年5月4日,彼得出生于内布拉斯加州小城奥马哈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美国社会高速发展,奥马哈市却刚刚开始发展。巴菲特一家住在一栋建于20世纪初期的老房子里,那是巴菲尔在彼得出生当年花3.15万美元买下的。
那时,巴菲特已是百万富翁,不过彼得并没有因此锦衣玉食,看电影时,父亲连爆米花都不给他买,他“很小就知道,钱要靠自己挣”。“父亲对我和哥哥姐姐说:‘我的钱都是拼命工作赚来的,不会白白给你们。’”为了挣点零花钱,彼得总是抢着做家务。
在彼得的记忆中,父亲每天早晨8点钟准时出门上班,无论多晚,他都会回家,把自己关在屋里,专注地研究《价值线》、《穆迪投资》之类的书籍,以及数以千计的公司及其股票统计分析。对于物质生活,“他的要求几乎为零,可以连续吃一星期的蔬菜沙拉加煎鸡蛋……喜欢穿一件破毛衣和卡其布裤子”。他只要求一个安静的环境,便于看书、写东西。
彼得的母亲苏珊是邻里间有名的“知心大姐”,在生活和感情上遇到困难的女人喜欢向她倾诉。为此,彼得家的后门全天敞开。巴菲特成名后,夫妇俩也没有把来客拒之门外,只是不再敞开后门,巴菲特还在门上挂了写有“医生在里面”的条幅。
彼得上高中时,父亲开始在行业内显山露水,结交了一些有实力的朋友。17岁时,在父亲的朋友、《》发行人凯瑟琳·格雷厄姆的推荐下,彼得进入斯坦福大学攻读工商管理,因为父亲对他说,想挣更多的钱,“读这所大学的商科是最好的开始”。
读大二时,彼得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音乐。有一次,他欣赏完一名吉他手的演奏,回到住处便即兴谱了一首曲子。第二天,他和朋友开车到海边,车里播放着这首曲子。那一刻,彼得看到了自己的未来。
读大三时,彼得跟父亲“摊牌”:自己打算辍学搞音乐。他问:“如果我辍学,是否会给你丢脸?”
巴菲特笑了笑,回答:“你的姐姐和哥哥不也是这样吗?人家顶多说你步了他们的后尘。”
巴菲特为彼得打气:“我记得你7岁时曾坐在钢琴前,把欢快的《扬基队歌》弹成了哀乐,这说明你具备非凡的音乐天赋。”
多年后,彼得说,他告诉父亲自己辍学的决定时,“没有一丝忐忑”,因为哥哥姐姐也自由选择了自己的未来——彼得的哥哥豪伊现在是一名农场主和摄影师,姐姐苏茜是一名家庭主妇,在奥马哈开了一家针织厂。
搞音乐需要钱,但彼得身无分文。他知道父亲不会借给他钱,便准备动用外祖父留给他的9万美元。当时这笔钱已被巴菲特拿去买了股票。巴菲特对彼得说:“再过10年,这笔钱至少能变成900万美元。”
急需用钱的彼得顾不了那么多,很快套现,来到旧金山,成立了音乐工作室。他在《旧金山纪事报》上刊登广告,为他人提供录音服务,每小时收费35美元。生意并不好,所得只能维持生活,但即使这样,他也不愿打出父亲的旗号。
经人介绍,彼得为新成立的MTV音乐频道创作了10秒钟的配乐,报酬是1000美元,从此事业渐渐走上正轨。
彼得30岁时想换套大房子,生平第一次开口跟父亲借钱,被断然拒绝,理由是“金钱会让我们纯洁的父子关系变得复杂”,并建议他“像其他美国人一样贷款买房,凭自己的能力把贷款还上”。
父亲的“小气”让彼得郁闷了好一阵子,他一赌气,贷款买了套很大的房子。不过几年之后,他实在负担不了贷款的压力,只得把大房子卖掉,换了套小的。
在巴菲特家,借钱被拒的不只是彼得。他的姐姐苏茜生完孩子后想跟父亲借钱装修厨房,同样被父亲拒绝。
上世纪90年代,彼得以印第安音乐为素材创作了音乐舞蹈剧《魂》,为巡回演出融资时,他再次找父亲借钱。父亲说:“你自己去筹措90%的资金,剩下的10%,我给你支票。”
《魂》最终在华盛顿国家广场盛大上演,彼得邀请母亲、哥哥和姐姐去现场观看,但没邀请父亲,因为他不想让自己的风头被父亲抢去。
巴菲特第一次听儿子的音乐会是2008年秋天,当时他拿着一把四弦琴“友情客串”,并在现场开玩笑说:“我想来看一下,我对彼得小时候的钢琴课投资收回成本没有。”
和父亲一样,彼得从不以金钱和名气来定义成功。他说:“真正的成功只是我们私底下获得的一种东西,它的价值只有我们自己能判断。”如今,他的两个女儿都是超市的售货员,但彼得不认为女儿是失败者。
2006年6月26日,巴菲特宣布,将在身后把370亿美元的资产捐赠给比尔与梅琳达·盖茨基金会。在这之前,巴菲特已在家庭会议上宣布了这件事。
彼得的母亲苏珊去世前,和巴菲特一起为3个孩子各自设立了一个慈善基金。在给盖茨的基金会捐赠巨资时,巴菲特也为孩子们的慈善基金捐了钱,但每人“只有”10亿美元。
巴菲特宣布将身家捐出后,许多中国人脑子里首先出现的疑问是:他怎么这么对待自己的子女?后来,巴菲特到中国举行慈善晚宴,劝中国富人加入慈善行列,有人指责他“管闲事”。
对于上述质疑,巴菲特经常说的一句话或许是最好的回答:“有能力的父母给子女的财产或许够做任何事情,却远远不够无所事事。”
彼得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:“我们完全不介意(父亲把钱捐出去),那是他的钱,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。”
经营基金会之初,要经常出现在公开场合,习惯了平静生活的彼得很不适应。不过他很快认识到了慈善的价值,把基金会的目标定位为帮助女童,特别是那些来自贫困国家的女孩,比如,在非洲投资兴建学校,让当地女童接受教育,学习使用缝纫机等技能。
“股神”沃伦·巴菲特坐拥巨额财富,但他的3个子女各忙各的,无一人“接班”。他的小儿子彼得是个音乐人,曾为电影《与狼共舞》配乐,他的书在中国热销,还掌管着自己的慈善基金……美国《财富》杂志日前报道了这位“股神之子”。
这是彼得·巴菲特经常听到的一句话。人们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因为,彼得没有把遗传自父亲的DNA用来搞投资。53岁的他虽然面貌酷似股神沃伦·巴菲特,但他不是华尔街大亨,而是一个音乐人,创作音乐,演奏音乐,是艾美奖得主。他曾为奥斯卡获奖电影《与狼共舞》创作了两分钟的配乐。之所以只有两分钟,是因为“当时没有多少电影配乐的经验,所以只有一小段被导演采用”。
在美国,彼得是个名人,但知名度远远不如父亲。这不奇怪,又有多少人的知名度能超过巴菲特呢?
彼得写了一本书,名为《打造自己的人生:找到自我实现之路》,在美国销量一般。今年3月,此书的中文版《做你自己》出版,销量却达数十万册。
今年8月,彼得在北京长城脚下一个新兴户外音乐场地,举办了新世纪音乐演奏会。在此之前,他来过中国两次。虽然知道父亲在中国被称为“神”,但彼得没有料到自己能沾上光。中国人的热情出乎彼得的意料。“我可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,”彼得笑着说,“就像总统竞选或者别的什么,到处都是记者。”
对于自己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,彼得很有自知之明,他说,如果自己姓史密斯或琼斯,可能就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对他感兴趣。
1958年5月4日,彼得出生于内布拉斯加州小城奥马哈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美国社会快速地发展,奥马哈市却起步发展。巴菲特一家住在一栋建于20世纪初期的老房子里,那是巴菲尔在彼得出生当年花3.15万美元买下的。
那时,巴菲特已是百万富翁,不过彼得并没有因此锦衣玉食,看电影时,父亲连爆米花都不给他买,他“很小就知道,钱要靠自己挣”。“父亲对我和哥哥姐姐说:‘我的钱都是拼命工作赚来的,不会白白给你们。’”为了挣点零花钱,彼得总是抢着做家务。
在彼得的记忆中,父亲每天早晨8点钟准时出门上班,无论多晚,他都会回家,把自己关在屋里,专注地研究《价值线》、《穆迪投资》之类的书籍,以及数以千计的公司及其股票统计分析。对于物质生活,“他的要求几乎为零,可以连续吃一星期的蔬菜沙拉加煎鸡蛋……喜欢穿一件破毛衣和卡其布裤子”。他只要求一个安静的环境,便于看书、写东西。
彼得的母亲苏珊是邻里间有名的“知心大姐”,在生活和感情上遇到困难的女人喜欢向她倾诉。为此,彼得家的后门全天敞开。巴菲特成名后,夫妇俩也没有把来客拒之门外,只是不再敞开后门,巴菲特还在门上挂了写有“医生在里面”的条幅。
彼得上高中时,父亲开始在行业内显山露水,结交了一些有实力的朋友。17岁时,在父亲的朋友、《》发行人凯瑟琳·格雷厄姆的推荐下,彼得进入斯坦福大学攻读工商管理,因为父亲对他说,想挣更多的钱,“读这所大学的商科是最好的开始”。
读大二时,彼得发现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音乐。有一次,他欣赏完一名吉他手的演奏,回到住处便即兴谱了一首曲子。第二天,他和朋友开车到海边,车里播放着这首曲子。那一刻,彼得看到了自己的未来。
读大三时,彼得跟父亲“摊牌”:自己打算辍学搞音乐。他问:“如果我辍学,是否会给你丢脸?”
巴菲特笑了笑,回答:“你的姐姐和哥哥不也是这样吗?人家顶多说你步了他们的后尘。”
巴菲特为彼得打气:“我记得你7岁时曾坐在钢琴前,把欢快的《扬基队歌》弹成了哀乐,这说明你具备非凡的音乐天赋。”
多年后,彼得说,他告诉父亲自己辍学的决定时,“没有一丝忐忑”,因为哥哥姐姐也自由选择了自己的未来——彼得的哥哥豪伊现在是一名农场主和摄影师,姐姐苏茜是一名家庭主妇,在奥马哈开了一家针织厂。
搞音乐需要钱,但彼得身无分文。他知道父亲不会借给他钱,便准备动用外祖父留给他的9万美元。当时这笔钱已被巴菲特拿去买了股票。巴菲特对彼得说:“再过10年,这笔钱至少能变成900万美元。”
急需用钱的彼得顾不了那么多,很快套现,来到旧金山,成立了音乐工作室。他在《旧金山纪事报》上刊登广告,为他人提供录音服务,每小时收费35美元。生意并不好,所得只能维持生活,但即使这样,他也不愿打出父亲的旗号。
经人介绍,彼得为新成立的MTV音乐频道创作了10秒钟的配乐,报酬是1000美元,从此事业渐渐走上正轨。
彼得30岁时想换套大房子,生平第一次开口跟父亲借钱,被断然拒绝,理由是“金钱会让我们纯洁的父子关系变得复杂”,并建议他“像其他美国人一样贷款买房,凭自己的能力把贷款还上”。
父亲的“小气”让彼得郁闷了好一阵子,他一赌气,贷款买了套很大的房子。不过几年之后,他实在负担不了贷款的压力,只得把大房子卖掉,换了套小的。
在巴菲特家,借钱被拒的不只是彼得。他的姐姐苏茜生完孩子后想跟父亲借钱装修厨房,同样被父亲拒绝。
上世纪90年代,彼得以印第安音乐为素材创作了音乐舞蹈剧《魂》,为巡回演出融资时,他再次找父亲借钱。父亲说:“你自己去筹措90%的资金,剩下的10%,我给你支票。”
《魂》最终在华盛顿国家广场盛大上演,彼得邀请母亲、哥哥和姐姐去现场观看,但没邀请父亲,因为他不想让自己的风头被父亲抢去。
巴菲特第一次听儿子的音乐会是2008年秋天,当时他拿着一把四弦琴“友情客串”,并在现场开玩笑说:“我想来看一下,我对彼得小时候的钢琴课投资收回成本没有。”
和父亲一样,彼得从不以金钱和名气来定义成功。他说:“真正的成功只是我们私底下获得的一种东西,它的价值只有我们自己能判断。”如今,他的两个女儿都是超市的售货员,但彼得不认为女儿是失败者。
2006年6月26日,巴菲特宣布,将在身后把370亿美元的资产捐赠给比尔与梅琳达·盖茨基金会。在这之前,巴菲特已在家庭会议上宣布了这件事。
彼得的母亲苏珊去世前,和巴菲特一起为3个孩子各自设立了一个慈善基金。在给盖茨的基金会捐赠巨资时,巴菲特也为孩子们的慈善基金捐了钱,但每人“只有”10亿美元。
巴菲特宣布将身家捐出后,许多中国人脑子里首先出现的疑问是:他怎么这么对待自己的子女?后来,巴菲特到中国举行慈善晚宴,劝中国富人加入慈善行列,有人指责他“管闲事”。
对于上述质疑,巴菲特经常说的一句话或许是最好的回答:“有能力的父母给子女的财产或许够做所有的事情,却远远不足无所事事。”
彼得曾在接受各个媒体采访时表示:“我们完全不介意(父亲把钱捐出去),那是他的钱,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。”
经营基金会之初,要常常会出现在公开场合,习惯了平静生活的彼得很不适应。不过他很快认识到了慈善的价值,把基金会的目标定位为帮助女童,特别是那些来自贫困国家的女孩,比如,在非洲投资兴建学校,让当地女童接受教育,学习使用缝纫机等技能。
0551-65316938
0551-65320226
ahqygk@163.com
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大道98号